新学期刚开始,浙江云敏慧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建臻的日程表上就多了一项特别的任务。他要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新一届硕士生中,挑选两位“得意门生”。
这一切,都源于他新添的一个身份:产业教授。
当企业“大咖”走进高校课堂,“产业教授”这个新角色将点燃怎样的火花?
企业家为何“跨界”入高校?
走进城西科创大走廊,来到位于西湖区的国科大杭高院海思科创园,二楼展陈墙上,欧建臻的照片格外醒目。他是园内备受瞩目的创业新星之一,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这已是他第二次创业了。
作为国际知名纳米材料与传感器专家,早在2018年,欧建臻教授就与合伙人在澳大利亚创立了原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成功将一枚神奇的“人体传感器胶囊”推向市场。
这不是普通的小胶囊,它能够深入人体,实时检测肠道内的气体变化,从而评估菌群活动。“以前要做这类检测,往往得靠粪便样本甚至手术取样,这颗胶囊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原位监测方案。”欧建臻解释道,“就像给肠道做了一个‘无痛肠镜’。”
首战告捷,第二次创业他选择了不一样的赛道——回国,聚焦气体安全领域。变的是应用场景,不变的是核心技术:“我们依然靠气敏传感器‘吃饭’,也依然依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2023年,欧建臻频繁出入国科大杭高院,他看中的是这里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有别于传统高校,杭高院特别强调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这跟我们企业的目标不谋而合。”城西科创大走廊浓厚的科创氛围,也是他的关注点:“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资源,都能在这里找到。”
此外,欧建臻也有点“私心”。“现在想招一个靠谱的技术骨干,太难了!”他坦言,“社会用工成本高,有时候花一两年培养一个人,最后却发现并不合适,不如直接从学生中挑苗子。”
2024年,欧建臻的“跨界”故事正式开启。他时不时走进校园办讲座,跟学生聊海外创业的经历、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及如何破解技术难题;研发卡壳时,他会钻进实验室,与教授、学生一起“泡”在数据与样品中,寻找灵感。
既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创业导师”,也是从高校汲取营养的企业家,这样的双重身份,在今年年初被国科大杭高院以一纸聘书的形式固定下来,聘书上写着六个大字——产业岗位教授。
高校引入企业家得到了什么?
一纸聘书虽薄,责任却重。
“产业指导,更有效的方式,是带着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真实问题。”在欧建臻看来,实战远比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PPT做得再漂亮,不如把学生带到项目现场,让他们直接和甲方沟通。市场的直接反馈,才是最好的老师。”
来自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博士后欧睿,是欧建臻“手把手”带的第一个课题组成员。
“说实话,挺震撼的!”欧睿回忆,有一次,他跟着合作导师去见客户,发现工业环境和实验环境完全是两个概念,“企业对传感器的追求,并非像在科研领域要求达到极致指数,反而更看重产品性能与成本间的平衡,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这对我研究方向的调整有很大影响。”
“这就是市场。”欧建臻笑着说。有人认为,从学校跨进社会最难的是学应酬、学推销,但他不这么看。“那些可以交给更专业的人。对科研出身的人来说,真正的转变在于:不再一味追求学术指标,而是学会解决实际的稳定性、一致性和成本问题——思维得活,得转得过来。”
科研与产业存在差异,因此并非所有研究者都适合走产业这条路。调和差异的关键,在于突破思维定式,拥有敏捷的适应性。
“我们需要能转弯、思维不僵化的人。”欧建臻说,作为产业教授,他既要开展普惠性讲座,更有一项特别的任务:把那些真正适合创业、具备实操能力的学生“挑出来”,给予他们“贴身辅导”,让能做学术的安心深耕,让适合市场的早一点走进现实。
带学生进企业实践,和招聘普通员工完全不同。欧建臻坦言,起初自己常在“老师”和“老板”的身份间摇摆,后来想明白了,不要简单传递指令,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每一次与客户对接后的复盘,都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课堂。学术知识用到实际应用中,主要有哪些变化?文献检索如何更贴近实战……不断讨论、思索,学生们自然从中得以成长。
“这才是产业教授最大的价值。”欧建臻说,“我们不只是在教技术,更是在搭建一座桥,让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思维,早一点看到市场的天空。”
高校与企业家合力能干什么?
在欧建臻看来,“产业教授”这个身份,还是一个连接未来的平台。“一方面,我能接触到最新最深的前沿知识,为技术难题找到解决路径;另一方面,也能更早锁定那些合适、优秀的专业学生,从而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
目前,欧建臻团队所研发的“气敏传感器工业级芯片”项目,已实现所有零部件100%国产化,生产良品率达95%以上,已进入市场大规模验证阶段,目标市场包括工商业燃气泄漏监控、工业生产气体安全等领域。
而欧睿,也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现阶段完成课题是首要之务,未来可能会加入团队深耕,也可能进入交叉领域继续探索未知。”
欧建臻说,无论欧睿怎么选,自己都支持,“传感器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我们希望在这条产业链上有更多的伙伴出现,只有生态完善了,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壮大。”
事实上,欧建臻并不孤单。与他同期受聘的还有五位产业“大咖”,他们各自带着“产业学生”在产学研之间架起桥梁。
创新生态圈正在这种碰撞中悄然生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出“书架”,走向“货架”。
更多想产业资讯请关注:浙江杭州工业园区:http://zj.touzi888.net/park/view.html?id=10196
来源:浙江招商投资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