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批复《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简称《总规》),赋予杭州新的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和更高的发展目标。根据《总规》,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规划打造城西科创中心,与武林湖滨中心、钱江两岸中心并肩,共同作为杭州三大全球功能城市中心,承担起杭州参与国际竞合、彰显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和功能。
这是继上一轮杭州总体规划提出“城市东扩”,进而开启钱塘江时代后,又一次的格局之变,也标志着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式踏上了打造城西科创中心新征程。
无独有偶,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批复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与之一脉相承,明确要以云城科创CBD、未来科技城CBD、未来科技文化中心为重点区域,打造城西科创中心,核心区面积约14.3平方公里。
杭州第三个城市中心来了,大走廊何以担此重任?
水到渠成 匹配城市能级
杭州的第三个城市中心放在城西,其实早有铺垫。
近年来,位于杭州城西的余杭区,一直稳守“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擂台。10月出炉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余杭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7.7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8%,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全市第一。
横跨西湖、余杭、临安三区,下辖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更是成为了全省最具吸引力、最具创造力、最具想象力的科创热土和新经济增长极。
2016年至2023年,大走廊产业增加值实现了从1063.3亿元到3464.4亿元的飞跃,年均增长率达到1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997.8亿元猛增至2739亿元,年均增长率16.8%;企业税收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0.1%,从218.3亿元增长至848.3亿元。
在科技创新、人才汇聚的竞技场上,大走廊同样占据鳌头。最近一届的省科学技术奖中,大走廊揽获151项殊荣,占全省获奖总数的51.4%,其中一等奖项占据了全省的76.3%。大走廊每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人数占全省的1/3,人才净流入率常年保持25%左右。
2017年临安撤市设区,进一步拉开了杭州向西的发展空间。为此,在杭州西站开通之时,就有专家学者指出:杭州城市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形成了“东西并进”的城市新格局。
“借由西站,杭州城西从交通末梢,转变成为辐射内陆的前哨,更是提升了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分量和作用。”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规学委会委员、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城乡规划研究专家汤海孺看来,在城西设立新中心,是杭州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
“城西科创中心”的确立,不只是杭州城市框架拉大的水到渠成,《总规》赋予了这片热土更高的期待。
根据《总规》,杭州对东部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从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长三角中心城市”,一跃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也在扩大,萧山、余杭、临平、钱塘与主城区紧密联动的板块,被纳入到“一主”,即中心城区。
在此趋势下,城西科创新中心将推动临安、余杭等板块更快融入杭州主城区,为杭州布局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大的空间,也将有利于杭州进一步平衡产业布局,打开城市格局。
动能转换 创新驱动发展
探寻城西科创中心与武林湖滨中心、钱江两岸中心差异化发展的方向,能更好地理解它为何诞生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土地上。
“武林湖滨中心更多体现在商业功能上,可以看到过去的杭州,曾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手。”汤海孺说,钱江两岸中心侧重商务功能,而即将到来的城西科创中心,则以“科创”为关键词。
这是杭州发展动能转换,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聚焦体现,也与《总规》相印合。《总规》明确指出了杭州的核心功能定位——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并提出“科创西拓”的产业创新发展战略。
“打造城西科创中心,没有哪个地方比城西科创大走廊更合适了。”汤海孺感叹道,杭州乃至浙江最主要的创新动力、科技支撑力,都集聚在这条人聚产兴的大走廊上!
城西科创大走廊正成为引领杭州乃至全省向上 跃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新引擎”,以及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一批大型科研装置、科技重器在大走廊落户。全省首批布局建设的之江、良渚、西湖、湖畔4家省实验室全部落地大走廊。浙大超重力实验室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这是推动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国之重器”,也是在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一批高水平的科创平台、科创企业在大走廊扎根。作为企业孵化器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二期项目即将开园,这里不仅是吸引人才的“磁石”,也成为社会企业投资入驻的纽带;还有浙江人才大厦、杭州资本云城科创中心、盖乐世、保融科技、浙江求是等陆续开建。
此外,华润绿汀路TOD综合体、龙湖云城天街等高品质商业持续注入活力,叠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科创商务空间,形成强大的未来产业生态圈。
作为浙江省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大走廊还划定了15.7平方公里的策源功能保障线,作为重大科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战略保障空间,匹配未来发展。
这将会是一个“集聚全球创新功能要素,参与国际创新网络”的“城市重要新中心”,成为杭州的“时代中脊、未来之芯”。
打破界限 融合一体发展
站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视角,打造城西科创中心,还有一层深意:这是一个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城市新中心,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功能中心。
高质量融合发展,一直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紧扣的关键词。
2022年5月18日,一场重量级会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推进会召开。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实施意见》、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产业、人才、科技专项政策。
随后,杭州市30余个市直部门先后赴大走廊对接,举全市之力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局面基本形成。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区抢抓有利契机,快速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融合发展大局。
两年多时间,大走廊在规划引领、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创新能力、产业招商、高层次人才招引、整体智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无论是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产业规划,还是交通建设、生态打造,都统筹“一盘棋”谋划。云城、未来科技城等重点区块紧密联系,预示未来浙江新图景,涌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力与磅礴进程。
如今,杭州更是以高质量立规立法,护航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
日前发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明确杭州要建立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协同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大走廊内体制架构、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审批服务、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融合发展。
一个城市新中心,一条动能涌动的科创廊道,交相辉映,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
建设提速 蓝图迈向实景
杭城西进的脉络,亦在政府发布的文件中有迹可循。近年来,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云城等多次被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快建快成、成片成势,打造城市新地标。”而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201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谋划在城西规划建设城市中心,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从产业功能区蜕变成产城人文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区。
一条由云城科创CBD、未来科技城CBD、未来科技文化中心等重点区块共同组成的高规格世界级城市中轴线已经牵起。这条新中心中轴线由国际顶级团队参与设计,一个个标志性项目从蓝图走向实景。
地标建筑“金手指”C、D塔楼已结顶。投资超百亿的余杭国际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项目整体将于2027年3月前完工,建成后可承办国际标准的足球赛事和大型演唱会,将一系列高规格赛事、演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转化为新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际体育中心南面,是另一座地标级项目——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分为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两个部分,项目正在开展概念性方案国际征集评选,计划年内开工,2028年完工。待建成后,将作为余杭的艺术驱动阵地带动城市艺术的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新中心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形象。
作为城市的绿色引擎,杭州西站南侧的云门公园也好消息不断。其中一期项目整体框架已初具形象,未来这里将成为连接云门公园与城市的重要节点,率先为周边群众提供配套服务。二期项目“云眼”也在加速推进,将成为一座集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活动中心、配套服务设施及车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内联外畅,大走廊综合交通骨架基本成型。西站枢纽客流总量已突破1700万人次,沪苏湖铁路预计年底开通,届时从城西可直达上海。近三年路网密度年均增长4%,地铁运营里程从2021年的48公里增长到2023年的95公里,基本实现“15分钟进入高速网、25分钟通达主城区、1小时通达全城”。
民生先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学军中学海创园校区、天元公学等一批学校投用,主城区杭二中等19所学校与大走廊80余所学校开展名校集团化办学。优质公共服务网日益完善,建成投用总床位数3500张的浙一医院总部,落地建成浙江省创新馆。
“确实越来越方便。”家住未来科技城的何先生深有体会,“附近有亲橙里、印象城商场,医院有‘浙一’,地铁5号线、19号线也挺密集的,和最开始的老仓前相比,是翻天覆地地变化了。”
如今,城西科创中心来了,带来更多的期待。
“再给这个杭州最年轻的城市中心多一点时间吧!”汤海孺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杭州提出建设钱江新城,到杭州市政府搬迁至此,钱江两岸中心的成熟,花了约20年的时间,“城西科创中心的建设,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投入。”但有一点不会变,规划已定、方向已明。“接下去,按照蓝图精雕细琢,一切就会如期而至。”
来源:浙江招商投资网
展开